>>>逻辑新闻>>>第四届上海青年学者逻辑论坛综述
第四届上海青年学者逻辑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3-05-16] 作者:[张留华]

2013年5月12日,第四届上海青年学者逻辑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逻辑学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旨在促进青年学者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提升他们撰写论文、钻研问题的学术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致欢迎辞,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出席了本次论坛。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张晓光教授和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周山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的学术论坛。来自本市各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与会,8位青年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并由8位专家作了点评。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冯棉作了总结讲话。
一、报告主题多样,展现了青年学者在逻辑各分支领域中较高的研究水准
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杨睿之博士在题为“集合论多重宇宙观”的报告中提出:集合论作为数学基础的成功,使得关于数学对象的本体论问题被归约为关于集合的本体论问题。传统的(集合)实在论强调集合的存在,从而人们可以谈论关于这些集合的概念是否符合那个客观事实。与此相对,近年来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集合论哲学——多宇宙观(Multiverse View)。这一立场强调存在许多集合论宇宙以及多种并立的集合概念。在该语境下,传统实在论被看作是一种唯一宇宙观(Universe View)的立场。(冯棉教授点评)
上海电机学院的青年教师张文琴博士在题为《从可能世界的视角看小说中的真》的报告中指出:真概念是逻辑处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小说(fiction)作为虚构的文本,通常的真理论如符合论不再适于说明其中语句的真,因为小说是虚构,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事实与之对应,符合也无从谈起。著名哲学家大卫•刘易斯运用可能世界语义和对于反事实句的处理手段,来理解小说中的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我们可以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从反事实句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真及其推理。(贺善侃教授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蔡广超在题为“汉布林论评估论证的三种标准”的报告中主张:汉布林是用辩证标准最终取代了真值和认识标准,但实际上,既存在好理由拒斥真要件,也存在好理由甚至是更好的理由接受真要件。有鉴于此,非形式逻辑主张以可接受性来补充真要件,而不是完全取代它。与此同时,非形式逻辑的发展也表明对论证的评估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评估标准因域的不同而不同。真值标准、认识标准和辩证标准彼此互相兼容、相互补充,体现了论证本质上所具有的实践的和语用的维度。(晋荣东教授点评)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主斌在题为“论否定事实”的报告中论证:从常识来看,否定事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概念,它有悖于我们的健全实在感。例如,如果我们认为苏格拉底不是木匠也是一个事实的话,那么否定事实将无限多,且比肯定事实还要多。于是,哲学家们大都试图从逻辑上证明否定事实是不必要的,从而试图拒斥否定事实。当前,主要存在两种拒斥否定事实的策略:不相容方案(imcompatibility solution)与不相同方案(difference solution)。但是,不相容方案自身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而不相同方案就其自身而言不足以拒斥否定事实,除非它承诺一般事实(general facts)的存在。(黄伟力教授点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晶在题为“SAT阅读中的逻辑思维考查”的报告中指出:旨在考查批判性阅读能力的美国SAT考试,作为“美国的高考”,是很多渴望留学的学子的必经之路。而通过对相关题型的考察,不难发现,逻辑思维能力在批判性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对于语境义的辨识能帮助阅读者初步识别词句的大致涵义,逻辑基本规律能指导阅读者始终有保持同一思想的意识,深层语境义的理解让考生能从内涵、外延、情感以及深层行为意义等维度去思考词句的深层意义。与此同时,借鉴SAT阅读模式,我国高考语文阅读命题可尝试阅读文本的新形式、扩大对逻辑思维考查的范围和难度、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邵强进副教授点评)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媛在题为“诉讼视野中的法律论证与逻辑论证”的报告中表明:论证是法律活动的中心,法律论证从其应用层面而言,是法律逻辑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法学方法论的一种。法律论证与逻辑论证同源于论证理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统一于诉讼视野,二者的关联与差异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法律印记。以普通逻辑论证思维为基础,正确理解与适用法律论证的理论与方法,不仅是对论证理论的完善和丰富,更是为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正是法律逻辑的应有之义。(张晓光教授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成力杰在题为“归纳悖论新解”的报告中提出:归纳悖论主要由乌鸦悖论、绿蓝悖论和彩票悖论组成,它不仅关系到科学假说确证和接受的合理性问题,而且与困扰人类知识可靠性的休谟难题息息相关,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狭义逻辑悖论。由于悖论的产生有赖于尼科德标准、高概率接受规则及一些逻辑演绎规则的综合运用,因此,为了满足RHZ解悖标准并且不牺牲直觉,我们应尽量在不动摇这些标准或规则的基础上,揭示出其中隐含的预设,来达到解悖的目的。(贾国恒副教授点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敏在题为“间接受话者话语角色研究”的报告中主张:成功的交际不仅离不开信息产生者的无误传达,也离不开受话者的成功接收和理解。我们可以在前人对受话者这一话语角色的研究分类的基础上,提出“间接受话者话语角色”这一概念(话语交际中,除了话语生产者的直接交际对象之外,处于话语接收范围的一切具有话语接受能力的社会角色),并将其分为旁听者、旁观者、窃听者、虚拟受话者四类。对于此种新的分类法,相应存在着在日常生活中和影视文学创作中值得借鉴的一些交际策略。(张留华副教授点评)
除了上述8篇论文在论坛上报告之外,还有青年学者庞雅蕾《多重复句与逻辑》、魏立三《蕴涵“怪论”之怪与不怪》、陈奕汀《“爱V不V”结构的逻辑分析与表达》、肖德龙《浅析罗素对杜威探究逻辑真理观之批评》、胡光远《相干逻辑的情景论解释》、刘步青《相干逻辑的产生及评价》、李岚《时态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必然性》、梁飞《蒯因“类”与“属性”思想探析》、章丽丹《浅析休谟的因果观念》、熊飞《逻辑主义与取消论结构主义》等10篇论文收入了《第四届上海青年学者逻辑论坛论文选辑》。
二、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各方支持,确保论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为确保论坛顺利举行并取得实效,上海市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于5月5日专门召开预备会议,布置和落实相关准备事宜。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上海市逻辑学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三次“上海青年学者逻辑论坛”,受到学会广大会员尤其是青年会员的好评,在全国同行业中也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确定,今年的第四届论坛将继续着眼于搭建跨单位的青年逻辑学者交流平台,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上海逻辑学界的学术梯队,促进上海逻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努力突出论坛主题的前沿性、创新性、应用性。为此,常务理事会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采取“一报告一评议”的论坛模式,从众多论文中精心筛选8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做专题报告,每篇报告后各指定一名专家点评。
整个论坛的研讨气氛活跃,无论是报告人的发言,还是专家们的点评,都以推进学术研究和提升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为目的。在论坛上,专家们不仅就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就论文的结构与论证的得失进行了评析,还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具体的建议,内容涉及研究平台的构建、关键概念的界定、观点论证的强化、参考文献的使用等等。专家们的深入点评,犹如在全市范围召开的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会”或“论文评审会”,使各位报告人以及其他与会者收益匪浅,有助于端正年轻一代逻辑学人的学术风气,规范学术行为。
论坛对青年学者的论文进行了颁奖,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邵强进副教授宣布获奖名单,18位青年学者的论文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论文奖,以激励青年人才在逻辑学研究道路上快速成长。
论坛的举办得到了承办方华东政法大学尤其是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承办方的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华东政法大学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建筑和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也给与会人员留下了美好印象。同时,论坛的举办还得到了上海市社联学会处的关心和支持,学会处卢红青老师出席了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