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闻>>>培育和提升社会成员参与公共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培育和提升社会成员参与公共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发布时间:[2013-11-20] 作者:[记者 李玉]

培育和提升社会成员参与公共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2013-11-14 13:2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李玉)

现代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运用理性的手段,通过参与公共说理来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消除分歧、协调利益、谋求共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晋荣东在116日召开的批判性思维与当代中国的公共说理学术报告会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的理性化程度还不高,社会成员的说理习惯与能力还有待养成与提升。对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来说,除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诸方面的因素,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公众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方式与质量,制约着相关机构回应诉求、协调利益、消除分歧、谋求共识的水平与绩效。

  晋荣东说,逻辑学不仅具有现代科学共同基础的工具价值,而且在现代性的构建与批判方面具有启发民智、转换观念、确立价值导向等社会文化功能。逻辑规律、规则与方法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和规则意识,既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民主法治的基本要素。就此而言,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和理性化,彻底清算传统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培育和提升社会成员参与公共说理的习惯与能力,逻辑工作者责无旁贷。

  人们对信息的取舍、分析、评估方法是获取信息的基本前提。但是,思维方式的简单化、社会心态的娱乐化、虚假失真的普遍化,使得常常迷失。网络舆论审判式的普遍怀疑、无端惴测、激进批评盛行,更让人们与渐行渐远。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邵强进向记者表示,对的追求首先要有对所得信息的正确理解,最关键的是人们要在一定的理性基础上,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即知道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我们应在思维方式上,切实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塑造理性、守法的群体,促成中国传统思维的现代化,这是未来中国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晋荣东建议,针对不遵守形式逻辑、辩证思维诡辩化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在教育的各个层次、乃至整个社会上,提倡并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同时,鉴于唯我独尊、不容异议带来的严重后果,必须在理念层面上确立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在制度层面上尊重并保护社会成员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在实践层面上推行以理性论辩的方式来消除分歧、谋求共识与协调行动,在教育层面上培育并提升社会成员参与理性论辩的意愿、习惯和能力。

  此次学术报告会由上海市逻辑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