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闻>>>新时代中国逻辑学“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新时代中国逻辑学“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18] 作者:[夏素敏 朱科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智能与逻辑实验室)]

春风吹桃李,欻然满中园。2023年3月11至12日,新时代中国逻辑学“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华侨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盐城逻辑学会、济宁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学者齐聚北京。本次会议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承办,旨在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逻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中国逻辑学发展,扩大中国逻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为期一天半的学术研讨分为10场,共31个学术报告,围绕逻辑学知识体系建设、发展的理论、实践、困境和应对,学者们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探讨。

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张家龙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他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对建构逻辑学三大体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逻辑学的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逻辑学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与学术体系是统一的。构建好逻辑学的三大体系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智能与逻辑实验室主任杜国平指出,学者们对三大体系建设的关注和付出,体现着对中国逻辑学发展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担当。新时代中国的逻辑学建设既要关注国际前沿,又要胸怀兴微继绝;既要跟踪热点,更要重视原创;要勿忘学者使命,力行责任担当;要下精工出细活,布大局谋宏篇;要研发精品力作,培根养基铸魂。

与会学者或高屋建瓴、或结合各自学科点建设情况、实践的经验以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讨了对逻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考。
宁莉娜剖析了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因、发展路径和价值指向。她指出,以金岳霖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将西方逻辑话语中国化,开辟了中国语境下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新的发展路向。当代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文化标识并体现人类理性共同价值的逻辑学说体系,这是推进逻辑学在中国语境下凸显其世界意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参与世界文明互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建军以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为例,介绍了“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视域下的逻辑学科建设”。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通过诉诸以客观行动为根基的三类行动及其相互作用机理,解决逻辑与哲学难题。在此指针下,南京大学逻辑学科在学科建设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上取得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成果。裴彦贵围绕“逻辑学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最应该普及的逻辑知识”以及“新时代逻辑工作者的担当作为”等阐述了关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逻辑学的几点思考。张燕京从学术传承、团队建设、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回顾与展望了河北大学逻辑学科建设。金立介绍了浙江大学逻辑学科的建设情况。特别以面向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的“大学写作”课程的实践为例,展现了实现逻辑学价值的落脚点。郭佳宏首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逻辑学科的深厚历史积淀,而后针对逻辑学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否应该“两极分化”进行分析探讨,尝试探索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的“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逻辑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郭建萍介绍了山西大学逻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与困境以及近一年来逻辑学科建设的新进展。郭美云认为新时代背景下逻辑学理应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价值。在大学逻辑学的教育教学中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将专业与课程相区分,打造多层次的大学逻辑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设多种类型的通识逻辑课程;紧跟时代新变化,推进各类逻辑通识教育联盟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和推广逻辑应用。徐召清以《四川大学大学的逻辑教育》为题,概述了1959~2022年四川大学逻辑学的总体发展、逻辑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情况。陈晓华以《湘潭大学逻辑学学位点建设——困境和展望》为题,指出目前哲学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方式给逻辑学招生培养带来的困境,建议逻辑学科独立出来,夯实基础,切合数字社会,制定适合逻辑学科发展的方案,发展出中国创造的逻辑学,为世界逻辑学做出贡献。杨光通过调查问卷及经验积累,对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逻辑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学生对逻辑学的认知态度与知识基础,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尝试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对于《应用逻辑学》教学实践,荣立武指出,当前逻辑教学实践忽略了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态势,使得前沿研究与实际教学不匹配,因此山东大学逻辑学团队首次提出“逻辑工程学”的理念,设立了“逻辑学+X”的交叉研究通识教育课程,并撰写相应的系列教材。

逻辑学的建设除了抓好专业性人才的教学培养之外,与会者普遍关注到了逻辑知识的普及和理性精神的传承问题,身为高校的逻辑学者,同样应当关注中小学逻辑教学实践。这与三大体系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与逻辑研究相辅相成的。正如杜国平所指出的,要建设好逻辑学学科体系,离不开逻辑的教育和普及。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正确思维方法的教育,是一项培根养基铸魂的基础工程。就是要铸就正确思考的方法之魂,铸就良好思维的品格之魂。

林胜强对中小学逻辑教育体系进行了整体性探讨,指出逻辑教育一体化面临着若干挑战,特别是缺乏标准化的课程和教材、缺乏训练有素的合格逻辑教师队伍。王习胜认为,开设“逻辑与思维”,并不只是为中学生增加一门培养思维方式、训练思维技能的课程,而是承载着提升思维素养和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等多维教育使命。“逻辑与思维”教育承载着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维护经济稳健发展、推进社会理性化、促进文化发展的多使命。

此次研讨会也就逻辑学的专业学术问题展开了交流,其中包括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最新成果。

陈爱华指出论辩双方观点对立,但各自的立论与反驳在逻辑上须自洽,这彰显了辩论逻辑的德性张力马雷介绍了发表在The Philosophical Forum上的新近研究成果:替换逻辑的理论体系。指出替换逻辑是一种基于思维要素替换的新的日常思维逻辑,可以更恰当地描述人类思维的实际推理过程。邹崇理概述了辩证思维中的辩证矛盾及其否定。指出作为辩证思维实践的重要案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使我们加深了对辩证否定和辩证矛盾的理解,从而可以借鉴投射话语表述理论PDRT尝试精细化的分析辩证否定及其矛盾。李章吕关注了长期被“忽视”的斯多葛命题逻辑,对斯多葛逻辑中的五个“不可证式”,通过语义比较方法,给出了其不完全性的一个新证明。雒自新就克里普克信念之谜的两个直觉发表了自己的思考。颜中军围绕逻辑反例外论的多重面孔及其挑战,讨论了“何谓逻辑反例外论”“蒯因是逻辑反例外论者吗”“溯因主义适用于逻辑吗”“争论的实质及其可能出路”等问题。程橙报告了形象推理视域下“真”的内涵,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形象符号,引入了“心理旋转”的逻辑算子,并给出了图所刻画的真值关系的形式结构。

此次参会的来自多所高校的硕博研究生,作为逻辑学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报告了各自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新一代逻辑学人的研究水平。段天龙提交并介绍了英文论文Two Kinds of Relevance in Propositional Calculus,介绍了他关于命题演算中两种相干性的研究。胡嘉伟研究的是可解释AI与因果模型。吉磊从因果反事实的视角看历史必然性。以大西祝《论理学》为例,钟秋萍讲述了近代日译逻辑学教科书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影响,探究近代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脉络。李佳星通过人类学视角对中国近代以来的逻辑研究进行分析,得出中国逻辑从近代到当代的主要研究方法,“据西释中”和“据中释中”,实际上体现出从客位到主位的研究视角转换。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多次将因明列为绝学之一,也多次将名辩、墨学作为冷门学科予以研究资助,因明、名辩多次进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的立项名单。本次研讨会中,有多位学者对因明、墨辩的学术体系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拉先加、西南民族大学的夏吾李加两位藏族学者分别就“中国因明学术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和“因明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实现本土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摄类学就是因明知识体系,它自始至终不断突破跨文化的重重鸿沟,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我国在因明方向有特有的研究优势,努力构建因明和逻辑的共有平台可以提高国际话语权。傅光全就中国因明的论证理论进行了讲解,指出汉传因明实质是一种论证理论,藏传因明亦可视为蕴涵认识论成分的论证理论,中国因明在构建正确论式、辨缪归正、实施有效论辩等方面拥有一套独特且自足的术语体系。杨武金指出,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的逻辑之魂,主要就是墨家逻辑。一套可信度高、具备强大说服力、能把道理讲清楚并表达出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其背后一定有彰显民族特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方法作为强大支撑。韩国建讨论的是《墨经》中关于“实”的论述,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墨经》中所表现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这次研讨会彰显了中国的逻辑学事业的发展与个人学术研究的拓展相辅相成。恰逢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推进逻辑学科发展的重要提案,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的主题好、时机好、组织好,中国逻辑学蓬勃发展的春天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