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闻>>>新时代、新形势下逻辑学的创新发展2022年中国逻辑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大会报道
新时代、新形势下逻辑学的创新发展
2022年中国逻辑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大会报道
发布时间:[2022-11-19] 作者:[朱科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奥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哲学基础学科发展的战略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国的逻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11月5至6日,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承办的“2022年中国逻辑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院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有130多位专家、老师、同学通过腾讯会议参加本论坛。

在开幕上,冯颜利教授指出,逻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联合国公布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2019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每年的1月14日定为世界逻辑日。如今,逻辑学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在重大科技发展层面对逻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战略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很多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如多主体互动推理、群体智能、因果推理、自主意向性推理、学习推理与决策、自然语言识别处理、脑认知原理解析和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等与逻辑学科密切相关、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需要重点攻关的重大课题。这为中国逻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大机遇!他同时指出,逻辑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传统的优势学科,金岳霖、汪奠基、虞愚、沈有鼎、周礼全、张家龙、刘培育等学术大师在此薪火相传,使得本学科在中国学界有着良好的学术声望和极高的学术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直重视逻辑学科的发展,承办这次会议的“智能与逻辑实验室”的成立就是为了顺应国家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发挥社科院相关研究优势而创立的独立的处室级单位。该实验室的成立为哲学所逻辑学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逻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杜国平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有两个突出的主题,一是纪念,一是悼念。关于纪念——一是纪念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诞辰160周年,他是近代形式公理学派的创始人,对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二是纪念我国清未民初的著名书法家王延直先生诞辰150周年,他是近代中国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代表作《普通应用论理学》今年出版110周年,他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厥功至伟!关于悼念——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科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张尚水和诸葛殷同先生90华诞。两位先生多年从事逻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会议本要庆贺两位先生90华诞,但令人哀伤的是,张尚水先生已于11月2日去世;另外,刚刚得知,诸葛殷同先生也于11月5日上午去世。在此,谨以此次大会表达对二位先生的哀思!继承和发扬两位先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对于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对于自己个人的研究,要攻坚克难,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对于他人的研究,要充分尊重,对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学者或者观点,要最大限度地包容。对学问,要像个“毅士”;对同仁,要像个“雅士”。本次大会的报告人既有资深学者、也有研究生,既有专业人士、也有非专业人士,既有技术的琢磨、也有思想的探讨,这正是为了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术精神!

部分线上参会人员合影截屏

本次全国学术大会的主题是“逻辑学的创新发展”。本届学术年会共有8场大会报告,6大学术主题、46场分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话题多元、精彩纷呈,各位专家学者讨论紧张热烈。

逻辑中的蕴涵怪论对我们理解什么是逻辑蕴涵产生了持久的挑战。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提出,自然语言中表达命题的语句都具有情境相对性,即相对于特定情境才能确定其真值。许多蕴涵怪论的产生是由于在逻辑抽象的过程中情境要素的丢失,而解决这些怪论的根本出路,在于找回情境要素并诉诸情境量化域的转变。由于以强化的说谎者悖论为代表的语义悖论本质地使用了条件句,亦可纳入蕴涵怪论予以考量,从而可通过情境量化域的方法予以统一解决。

逻辑真理论是贯通认识论和逻辑哲学的重要领域,但这一概念本身仍有待澄清。华南师范大学胡泽洪教授根据真理论的研究历程以及对“‘真’是否有本质?”这一问题的回答,对真理论的具体形态进行了划分,并介绍了各种真理论的主要研究议题与主要研究者,分析了不同形态的真理论研究中的侧重点,分析了“逻辑真理论”的概念,阐明了广义与狭义的逻辑真理论的研究范畴,并指出逻辑真理论的广义和狭义间的区分依赖于对逻辑的广义和狭义间的区分。

金岳霖是现代逻辑在中国得以研究并展开教育的奠基者,他将现代逻辑方法引入中国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之中,开辟了一条创新性转化的学术发展路径。上海大学宁莉娜教授讨论了金岳霖逻辑思想的展开方式,从金岳霖逻辑思想的展开方式看,无论是关于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自然科学、逻辑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阐述,还是承载逻辑教育使命的现代逻辑知识体系的呈现,都表现出金岳霖逻辑思想具有鲜明的融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这也使充满现代逻辑意识的中国逻辑学研究成为世界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类比推理作为思维中的一种基本推理形式,在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数学、人工智能中被广泛研究。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类比推理研究,旨在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进行计算建模,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类比推理处理过程,以产生能推断出新知的智能推理和学习系统。江南大学潘正华教授介绍了进入本世纪后涌现的大量的类比推理应用研究,指出近年来将类比推理与深度学习结合的研究,成果丰硕,展示了其学术团队在人工智能类比推理研究中的若干进展和构想。

“中国古代有无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从文化具有整体性和文化实践的角度如何回答这一问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学立教授指出,中国古代逻辑注重求同思维的运用,既可简单化把握必然性,又可避免关于逻辑规则的“倒退论证”;中国古代逻辑具有知识理论的属性,也不缺少具有确定性的前提;应该深入到个体运用求同思维的过程和原因之中来探究。我们有理由肯定中国古代逻辑注重求同思维的符号认知方式,可以从知识论角度澄清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回应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问题。

按照现代逻辑的常规做法,形式化的逻辑语言通常是初始符号集根据递归方式构造出的所有公式组成的集合或者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郭佳宏教授以命题模态逻辑的关系语义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通过典范性证明完全性”技术中使用的“极大一致公式集”作为“典范模型”论域中的元素,展示它们满足模态语言、推理规则各类封闭性的情况,由此分析采用此技术背后的原因,并从人工智能的实践要求和目的考虑,分析狭义逻辑这种封闭性的优劣;指出应秉承全局开放的理念,根据实践理性过程可以在局部领域发挥这种逻辑的封闭性和精致性,从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中体现更多“智力”成分,起到逻辑学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

本届大会的主题之一是纪念中国近代引进和传播西方逻辑的先驱——王延直先生。王延直的逻辑思想集中体现其《普通应用论理学》书中。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李伟凤指出,该书几乎涵盖了现代普通逻辑的所有内容,在阐述西方逻辑理论时,注意用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进行诠释;这种特点本身就是其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的体现。考察《普通应用论理学》中中国文化与逻辑论证的联系也是研究其逻辑思想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深入思考其逻辑思想的特征与性质。

纵观两千多年的人类思维史,中国的逻辑学家同西方、印度等国逻辑学家一道,同样为逻辑学的形成、发展、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对中国逻辑学家的重要贡献研究不够、介绍不多,因而鲜为人知。盐城市逻辑学会会长裴彦贵讨论了正在编纂中的《中国逻辑学家大辞典》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改项工作“为往圣继绝学”,为当代学者树碑立传,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学术史料,显得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这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逻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思维水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逻辑学基础理论是逻辑研究的基石。华侨大学教授马雷介绍了希尔伯特和阿克曼提出联合演算的历史过程,并讲解了自己在联合演算的范式判定方法中取得的最新进展;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李章吕教授认为“结构逻辑”能够避免“相似逻辑”的三大缺陷,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结构逻辑预设了“真值不影响因果关系”;四川大学哲学系陈钰助理研究员讨论了带有严格蕴涵的弱逻辑F的G3型矢列演算G3F的若干证明论性质;南京大学张顺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当代对Tarski 关于逻辑后承的经典模型论定义的争论,认为其出路在于寻求逻辑形式性与必然性的平衡,完善逻辑后承的模态实质;清华大学耿博雅博士后讨论了皮尔士信念确立的方法论,认为探究、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共同构成了皮尔士信念确立的方法论;南京大学博士生关思玥从动态认知逻辑的角度分析了意外考试悖论,尝试使用动态认知逻辑来检验意外考试悖论,在动态认知的环境中重构了对该悖论的经典分析;皖西学院石运宝讲师介绍了现代类型论的基本概念和一个重要扩充,并通过其对预设的处理展示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重庆工商大学张丽讲师讨论了Rahman等人的弗协调对话逻辑的缺陷,认为不协调自适应对话逻辑将自适应逻辑的优点融入其中,实现了容忍矛盾和推理能力强的高度平衡;山西农业大学的魏涛从斯坦纳克可能世界语义学角度出发,指出后件嵌套反事实条件句中MP规则的失效性问题是由不一致的语境所导致,干预造成语境的不同、因果模型的不同。

逻辑哲学是对逻辑学基础问题的哲学反思,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山西大学郭建萍教授讨论了一种面向世界的实质主义真理论,结合消解说谎者悖论的思路,认为它提供了达成实质主义真理论根本目标的新思路,也为多元化趋势下审视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提供启发;南京大学博士生黄梦瑶讨论了纽科姆难题的因果模型解,发现纽科姆难题具有明显的因果结构,可以通过构造其因果模型来消解该难题;山西大学霍雨佳副教授认为贝叶斯推理可能会出现“先验概率忽视”和“证据质量忽视”谬误,并基于休谟的“因果联结原则”和斯宾诺莎的“信念形成模式”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少这两种谬误的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蒲隆基讨论了穆勒对归纳问题的整体主义解决路径,认为这是一种演绎的、系统的、摆脱因果律趋向的、有现代归纳逻辑雏型的路径;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硕士生唐上程辨析了珀尔的因果理论与刘易斯的因果理论,认为二者的最大差异是以因果为工具还是以因果为对象,前者默认了因果关系的存在,后者适合处理“因果对象型”问题;淮阴师范学院武庆荣副教授从布兰顿的概念内容理论分析了概念内容的客观性问题,认为布兰顿提供的是表达主义的解决方案,而诉诸塞拉斯的解释性融贯论可为之提供一定程度的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熊霓认为,行动因果理论从描述和修正的形而上学概念出发,指出因果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关系,不应将形而上学与对独立于心智结构的本体论研究相提并论,行动因果理论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了哲学和元哲学的特点;北京市顺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主任闫文彤介绍了卡罗尔的《符号逻辑》,该书把全部图解都归纳为文字符号的三个公式,既有奇思妙想,也有陈旧过时的观点,但瑕不掩瑜;南京大学博士生史红继认为交互信念可计算理论等新成果,可为因果模型论提供优化方向;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赵贤副教授认为对模态信念辩护的策略应当是构造可能世界及其中的因果链,待辩护的命题对应的事件是因果链的结果,它的发生来自原因端的可能事件,所需要的就是对这个因果链的辩护以及对原因端的辩护。

逻辑思想史是对逻辑学的历史回顾和反思,挖掘历史上逻辑思想对今天的逻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研究馆员韩国建讨论了《墨经》中的“名”“实”及其关系,分析了《墨经》对于词项与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探讨其中的逻辑思想;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郭桥教授基于《论语》的文本,立足广义论证视域从《论语》中选择具有说理功能的案例,籍以揭示孔子建构道德话语的若干模式;中山大学何杨副教授以《公孙龙子集解》为主要文献,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三个方面讨论陈柱的《公孙龙子》研究,并进一步思考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文献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多杰才让回顾了藏传因明的历史沿革;上饶师范学院傅光全副教授认为中国因明是一种关于论证理论的学问,一是指汉传因明以“立破”为核心内容形成比较完备的论证术语体系,二是指藏传因明呈现出兼具认识论与论证理论的特点,对汉传因明的研究也具有独特性;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汪楠讲师研究了因明唐疏六因论证机制,认为六因区分言、义、智从现实因果关系中阐明逻辑因果关系,六因论证机制刻画了论辩语境下主体有效交流的过程;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蒲隆基从逻辑学角度分析了先秦时期名家名实关系,发现名实关系在名家学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继承,名家的逻辑思想和哲学观、伦理观紧密交织。

逻辑的应用是逻辑基础理论迸发实践活力的重要体现。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科技伦理研究所的陈爱华对人工智能的实然-应然逻辑之思进行了思考;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逻辑与历史中心的万小龙认为STRF理论相比于经典逻辑和真性模态逻辑应该可以更好的适应人工智能的需求;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谷飙认为AI逻辑引擎指逻辑理论、方法、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牵引作用,是逻辑的形式化、公理化、工程化价值的集中体现;普林斯顿智能探索与应用研究所的沈宏梁讨论了人工智能的边界问题,分析了其实际意义及现阶段紧迫性,并指出应重点应该关注人工智能“所不能”的表达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程和祥博士以中国彩票业2008年开奖数据为例分析了“概率游戏”中的随机性;河北大学的硕士生刘钰治从人工智能都发展史、一阶逻辑与人工智能、模态逻辑与人工智能和非标准逻辑与人工智能四个方面对逻辑学表达在人工智能中应用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北京进士科技教育研究院的施文辉认为传统的学科试题命制应适应人工智能逻辑,在判断、推理上更快捷、更有效,在试题的表示、反思、修正和推理上都要扩展和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赵奥佩从计算的角度出发对“谓词逻辑知识表示方法”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逻辑教学是全民逻辑普及和逻辑素养提升的关键。厦门大学化学系的黄荣彬教授设计了针对逻辑学知识体系的图表公式教学法,并对逻辑学教科书中对性质命题对当关系方阵图,进行了详细地推导;四川师范大学的林胜强教授和硕士生扆晓龙介绍了当今思政一体化语境下逻辑教育是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的的构想与方案;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曾庆福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提出要从不同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天津财经大学的刘明明认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限制了量化分析作用的发挥,并指出片面强调量化分析也会削弱逻辑思维能力;盐城工学院的陈根认为批判性思维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分析了其意蕴、原则和策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的朱荣春从相关经验出发,提出了传播批判性思维常识的“三切”原理:切割概念、切身价值、切实可用,认为在公务员培训中会发挥重要作用;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程橙讲师和硕士生陈亮以本科生课程《逻辑与写作》《看电影学推理》为例对逻辑普及和教学进行了介绍。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福建师大平潭附中的杨吉明分析了逻辑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逻辑学在正确哲学的指导下会发挥出更好的促进作用;南昌铁路通信段的龚毅对哲学的性质、定义进行了新的探究,并指出哲学研究未纳入单一原理角度分科的基础理论;中化集团、中国石油等集团公司的武林提出要构建元维基本逻辑,并认为这是事情的基本成分基本联系的基本逻辑;北京市丰台区梅市口路珠江峰景社区物业公司的马召水对现有常见的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证明提出了质疑,指出其中存在错误。

大会闭幕式由朱科夫博士主持,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郭佳宏教授致闭幕词,他认为这次大会的46场学术报告展示了中国逻辑学创新发展的丰富内容和活力生机!